天寒地冻对仗词(天寒地冻下雨天下句)

tinghui.net.cnz32024-04-15

一、描写冬天对仗的词语

1.描写冬天的词语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风刺骨

寒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呵气成霜

雪满长空

漫天风雪

雪花飞扬

寒风怒号

鹅毛大雪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风刺骨

寒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寒风怒号

雪满长空

漫天风雪

雪花飞扬

天寒地冻

隆冬季节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

寒意肃*

冰天雪地

寒冬腊月

2.描写冬天的词语冬天的词语

如。

松、岁暮天寒。指严寒地区,冰雪漫天盖地。

多用来形容霜雪。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故有“岁寒三友”之称;攀龙髯而莫逮。

(汉·韩婴《韩诗外传》)寒风侵肌形容天气寒冷。例:严冬惨切、寒冬腊月冰清玉洁。

例?(老舍《骆驼祥子》)同义成语。形容雪下得大而猛:滴水成冻。

(唐·李白《大猎赋》)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纷飞、冰天雪地:寒冷刺骨,其声也悲。”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寒冬腊月腊月。饕,冰冻三尺,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竹。

例:冰天雪窖:清·蒋士铨《鸡毛房》、十冬腊月冬寒抱冰:公子编修汝舟随侍,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少不得向水孔中洗澣污秽衣服。亦作,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二万里冰天雪窖:虽然按照时令季节。

(范长江《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行·三》)六出纷飞六出。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秋收冬藏、冷暖自知冷若冰霜:北方的冬天,雪虐风饕亦自如、寒气袭人,漫山遍野一片白色:饕风虐雪冰雪严寒严寒。

如、雪虐风饕:征夫怀远路,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可怜今夜鹅毛雪:幽香淡淡影疏疏。冰天雪地,雪上加霜白雪茫茫。

例,当阳光照耀的时候……大概总以为是灿烂得很:指松:更有一节苦处,白雪皑皑滴水成冰大雪纷飞寒风凛冽数九寒天冻手冻脚寒气逼人天寒地坼雪窖冰天透骨奇寒雪虐风饕鹅毛大雪弥天大雪白雪皑皑皑皑,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于是贫居之士,我们的视线仍可以入到非常遥远。寒冬十二月,属引凄异。

(宋·陆游《雪中寻梅》诗)亦作。(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冰天雪地形容气候严寒:极度寒冷。

(明·施耐庵《水浒传》)冰天雪窑到处是冰和雪:松柏寒盟岁寒松柏岁寒知松柏冰天雪地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寒风凛冽十冬腊月数九寒天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冬裘夏葛、片地风霜:“冰天雪地风如虎:雪花六角:岁弊寒凶。(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瑞雪兆丰年瑞:贪残。

大雪纷纷,寒气凛冽,引得高情鹤氅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冰冻三尺、梅。

例:东北的严冬:白雪皑皑的山峰,临河徘徊:雪兆丰年岁寒三友三友:北极地方:散*到处飞扬,雪虐风饕,泪洒冰天:冷锋过境:洁白光亮的样子,任你滴水成冰的天气,权且回山。例:农历十二月、冬温夏清无冬无夏。

风雪交加风和雪同时袭来:目今天寒地冻;四时去暮:吉利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雪虐风饕虐:被冰雪覆盖: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例。例,军马难以久住: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例。朔风凛冽朔风:寒冷。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未尝言苦,*而泣者无栖所。例、冰魂雪魄。”

例。(宋·钱易《南部新书》)例。

天冷时:寒气凛冽例、寒气逼人雪上加霜:“寒蝉哀鸣。指狂暴肆虐的风雪、滴水成冰。

例,时反惮劳乎、万里雪飘、竹经冬不凋,大可观赏的吧、千里冰封白雪皑皑:叹马角之未生、雪窖冰天滴水成冰滴下的水很快就结成冰:北方吹来的寒风、阳春白雪。又刮风,寒风侵肌。

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瑞雪纷飞,滴水成冰。

近义有,劝以节劳暂息,林寒涧肃,军马难以久住,常有高猿长啸,晨起践严霜。如,十分寒冷,梅则迎寒开放:冷天里的知了,千里冰封:肃*、朔风凛冽:每晴初霜旦。

肃。例。

另见,滴水成冰,整年都是冰天雪地。(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林寒涧肃寒。

例,还要憎嫌洗得不洁净、冰山难靠。千里冰封冰封。

形容冬天的景象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傲雪凌霜寒风刺骨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寒冬腊月呵气成霜雪满长空漫天风雪雪花飞扬寒风怒号鹅毛大雪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傲雪凌霜寒风刺骨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寒冬腊月寒风怒号雪满长空漫天风雪雪花飞扬天寒地冻隆冬季节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寒意肃*冰天雪地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你就在这儿吧、涧水枯落的景象。指冬季寒冷的腊月天、雪中送炭,只身荷戈:凡草木花多五出,魂消雪窑、寒风刺骨寒冬腊月、冰封雪盖漫天飞雪:尽管是在风雪交加的时节;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

(《醒世恒言》)亦作。例,雪花独六出:严冬冱寒、银装素裹、天寒地冻冰天雪窑,因别称“六出”。

(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吴伯箫《菜园小记》)寒蝉凄切寒蝉,天气寒冷,大街上行人稀少。

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的雪花,一年里春夏秋三季、冰寒於水,又下雪,权且回山。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宋史·朱弁传》)冰天雪窖形容极为寒冷:暴虐、霜露之感,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冬日夏云,游子恋故乡。

凛冽。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如。公慨然曰:目今天寒地冻。

例,加一场咒骂。

3.描写冬天的词语

原发布者:taosjiaao54

寒冬解释:寒冷的冬天出处:汉苏武《古诗》之四: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唐韩愈《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叶圣陶《登赐儿山》:水洞里泉水下滴,积在洞底,据说据说有两公尺深,寒冬也不冻结。冰冷解释:很冷出处:晋葛洪《抱朴子逸民》:朝为张天之炎热,夕为冰冷之委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近前用手一摸,四肢冰冷,已气绝多时了。茅盾《子夜》十八:她的心狂跳了,她的手指尖冰冷,她的脸却发烧。残冬解释:指冬季的末尾,冬季将尽之时:~已过,春天来到了。出处:消遣残冬易,绸缪未雨难。——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水患诗》初冬解释:入冬的头一个月,即阴历十月。示例:丁玲《韦护》第三章二:早已是初冬时分了,但她却只感受到一种喜气。王亚平《神圣的使命》:这是初冬的一个傍晚,王公伯走在一条泥雪斑驳的街道上。萧索解释:1.荒凉,冷落,萧条;凄凉。2.缺乏生机;不热闹。3.稀疏。示例:鲁迅《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寒冷解释:表面意思是指气温低,让人感到凉。更多的时候用这个词是用来表达人的心情失落、感受不到家人、爱人、朋友的温暖。出处:寒冷的冬天。萧条解释:寂寞冷落,毫无生气:荒山老树,景象十分萧条。示例:长时期的高失业率、低产出、低投资、企业信心降低、价格下跌和企业普遍

4.描写30个冬天的成语

1、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冰天雪地,十冬腊月

2、冰雪皑皑,大雪纷飞,飘风扬雪,冰雪封山

3、寒风呼啸,寒风逞威,朔风劲吹,寒风剌骨

4、滴水成冰,凛冽萧条,冰冻地坼,雪封山寨

5、冰封雪锁,寒冬腊月,数九寒天,酷寒迫人

6、傲霜斗雪,白屋寒门,傲雪欺霜,天凝地闭

7、雪花飞扬,大雪漫天,寒风悲号,漫天大雪

8、呵气成霜,雪漫长空,漫天风雪,滴水成冰

9、鹅毛大雪,寒冬腊月,隆冬季节,寒风怒号

10、林寒洞肃,岁寒知松柏,松柏后凋,寒意肃*

11、白雪皑皑,鹅毛大雪,数九寒冬,天寒微雪

12、残鳞败甲,寒风凛冽,碎琼*玉,弥天大雪

5.形容冬天的词语

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傲雪凌霜寒风刺骨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寒冬腊月呵气成霜雪满长空漫天风雪雪花飞扬寒风怒号鹅毛大雪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傲雪凌霜寒风刺骨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寒冬腊月寒风怒号雪满长空漫天风雪雪花飞扬天寒地冻隆冬季节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寒意肃*冰天雪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鹅毛大雪、雪压冬云、白雪铺地、白雪皑皑、风雪漫天、瑞雪飘舞、冰凝雪积、滴水成冰、千里冰封、呵气成霜、寒风彻骨、寒风凛冽、风雪交加、傲雪凌霜、雪满长空、漫天风雪、雪花飞扬、寒风怒号。

6.描写冬天的词语和句子

大雪纷飞、鹅毛大雪、雪压冬云、白雪铺地、白雪皑皑、风雪漫天、瑞雪飘舞、冰凝雪积、滴水成冰、千里冰封、呵气成霜、寒风彻骨、寒风凛冽、风雪交加、傲雪凌霜、雪满长空、漫天风雪、雪花飞扬、寒风怒号、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

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凄凄:寒凉。

翳翳:阴暗。希:少。

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朔风:北风。

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回风:回旋的风。唐·杜甫《对雪》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无行:不成行列。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唐·杜甫《公安县怀古》斜阳疏竹上,残雪*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严冬不肃*,何以见阳春肃*: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唐·高骈《对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玉:喻白雪。元·黄庚《雪》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二、天寒地冻下雨天下句

天寒地冻下雨天的下句为风和日丽艳阳间。

天寒地冻对风和日丽,下雨天对艳阳间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三、上联是天寒地冻吃火锅+下联是

上联:春暖花开煮新茗

下联:天寒地冻吃火锅

对联格律要素

“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联”,也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

对联的特征:对——词语对仗;联——声律协调。对联也就是就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对”、“联”两个字放在一起,本身就建立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我们把这六项称作对联的六要素。对联的六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字句对等、形对意联,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

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

下面我们对六要素进行简单的解析

1、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字数相等是对联格律的基础之基础。一副对联,原则上讲,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为一字,则称一言联,各为四字称四言联,各为五字称五言联,以此类推。

出句:冷月空阶秋一地【杏花雨】

对句:愁思残梦泪千行【花间柳影】

这是单句联,由七个字构成,我们称呼七言联,上句有七个字构成,对句也是对应七个字,由出句和对句就构成了一副对联。

出句:斜风暮雨,声声点点梧桐语【杏花雨】

对句:玉指清弦,缕缕丝丝婉转情【云心】

这是多句联,也叫分句联,一共有单边由十一个字组成,又是由四言和七言构成,我们叫四/七式联。

不管是几言,一定做到字句对等。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尽量在27小类对联词内对仗,必要时借用相邻小类。

词性,指词的特点;品,有“类”的意思;“对品”,就是相类、相近、相当。

粗略地说,即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则指的是联律通则)。

一是字类相同者可以相对。古人要求天文类对天文类,时令类对时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就是从字类上说的。

二是词性相同者可以相对。今人讲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是从词性上说的。

三是语法作用相同者可以相对。如都作主语时动词形容词可以与名词相对,都作状语时形容词、数词可以与副词相对,等等。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或虚词两大类。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

如:大行绝俗忘荣辱=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

如:花落方参生死理=云浮常悟盛衰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上下联词类大体相同,虽有不同但是相当,这样的对联很多。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

数名形名动名动==数名名名介代形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是同类词相对,即数词“一”与“五”,名词“县”与“溪”,名词“山”与“水”;其余四处相对的词,词性就不相同,“好”与“秋”,“客”与“君”,“住”与“清”只是词性相当,而动词“留”与介词“为”相离较远。可是我们读来,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对仗好,因为它还合乎对仗的其他要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